重慶:提升航運服務軟實力
重慶要成為“長江上游的航運中心”,單靠發展硬件體系遠遠不夠,人才、服務能力等一系列軟實力,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為了與日益完善的硬件設施、日益提升的硬實力相匹配,2010年9月,重慶航運交易所(簡稱重慶航交所)應運而生。如今,以重慶航交所為載體的重慶航運服務體系,正一步步推動重慶成為真正的長江上游航運中心。
多維服務做大航運交易市場
截至今年上半年,重慶航交所累計完成航運交易額15.8億元,其中,航運貨運交易額13.55億元,船舶交易額2.25億元;累計實現航運結算額12.5億元;實現業務收入400多萬元。
交易額,只是重慶航交所成績的一部分。推進航運要素集聚和市場建設、開發航運融資和航運結算產品、研究內河航運發展趨勢、建設交通電子口岸、推進航運人才建設以及落實重慶市政府水運扶持政策等多維度服務內容,讓重慶航運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目前,重慶航交所已引進20余家港航、金融、保險等機構進駐航運交易大廳,110余家航運、物流、貿易企業注冊保稅港區,300多家港航、物流企業通過航交所開展交易。世界前20強的航運企業已有17家到重慶設立了子公司、分公司或辦事處。
在國際金融危機特別是歐債危機的持續影響下,重慶航交所的成績,與政策支持密不可分。除水運發展專項資金、免征航運營業稅等優惠政策外,重慶市政府還通過集裝箱財政補貼等政策減輕港航企業負擔,吸引外地企業到重慶注冊,更吸引了周邊省市集裝箱通過重慶中轉。目前,周邊省市貨物中轉量占重慶港口吞吐量的40%,四川、貴州兩省到重慶中轉的集裝箱箱量增加了30%以上。
廣聚人才打造電子商務平臺
人才,是軟實力的重要體現。重慶航交所專門建立了近兩萬名內河船員的基礎信息庫,為船員就業和船舶配員提供服務。
重慶航交所還建成了航運人才交易平臺。這是我國內河第一個航運專業人才交流平臺,能夠及時采集提供航運人才市場的最新資訊。
此外,重慶航交所還搭建了船舶交易、貨運交易、三峽旅游等航運交易電子商務平臺,擴大了交易范圍和交易空間,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綜合物流成本。按照交通運輸部對交通電子口岸建設的要求,重慶航交所加快升級服務全市水運及物流發展的集裝箱電子數據交換中心,在全國內河率先實現國檢電子閘口驗放,全面推進交通電子口岸建設。
發展金融搭建航運結算系統
重慶航交所董事長何升平認為,航運與金融具有天然的“血緣關系”。重慶航交所與多家銀行共同搭建航運結算系統,推出現金、匯票等多種結算方式,加速資金流轉,以滿足企業需要,也為形成便捷、規范、活躍的航運交易和結算中心奠定堅實基礎。
據介紹,重慶航交所還在努力推動航運企業抱團投保,并已成功組織航運企業集中與保險公司談判協商,力爭降低投保費用、拓寬理賠范圍。
力爭三到五年,長江上游地區航運貨運交易量的50%、集裝箱交易量的80%、長江中上游地區船舶交易量的70%都通過重慶航交所完成這是重慶航交所的下一個目標。重慶航交所將致力于打造專家型團隊,努力提升重慶航運服務能力、服務半徑和服務水平;利用重慶內河航運優勢,依托重慶兩江新區、保稅港區政策環境,逐步建成影響全國內河航運的交易中心、結算中心、信息中心和人才中心。